1. 從忍耐開始,先耐心聽完對方的問題與需求,再提出建議
能夠帶領團隊的人,代表著具備著一定的能力及思維在,但同時也會有主觀意識在。很多時候對方願不願意聽你的建議,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先理解他們的問題。這時候大多需要先用心去聆聽,了解對方的難處與關心的重點,對方才會從心底去接納你,並且覺得你的建議是有效的,而不是打斷迅速主觀式的提供個人看法。
1. 從忍耐開始,先耐心聽完對方的問題與需求,再提出建議
能夠帶領團隊的人,代表著具備著一定的能力及思維在,但同時也會有主觀意識在。很多時候對方願不願意聽你的建議,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先理解他們的問題。這時候大多需要先用心去聆聽,了解對方的難處與關心的重點,對方才會從心底去接納你,並且覺得你的建議是有效的,而不是打斷迅速主觀式的提供個人看法。
這幾天各大媒體都可以看到離職議題的討論,回想起自己過往的幾次離職經驗,從一開始年輕時頂撞主管的衝動離職,到後面離職後,公司高階主管還是會多次詢問,想要我回去工作,這中間的轉變也是看了很多人的實際案例,才慢慢學到的。
因為有擔任 模擬面試業師的關係,有很多機會能夠跟一些夥伴,說明面試時的注意事項,內容從穿著、談吐、肢體語言、內容應對、報告整理等都有,而這些在網路上也有很多專家分享,所以就不特別提,這次主要是要分享幾個想法面的部份。
我們有些人每天可能會收到上百封Mail,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,點開一封Mail後,馬上看到了好幾個大問題,心理頓時浮現寄件人被長官修理的樣子。
不管是內部、外部或是單位間聯繫,Email算是最常用的溝通工具,基本上大都是給予複數的收件者,有些人因為沒有掌握好撰寫技巧。除了會讓自己的訊息收不到回覆,有時候甚至引發誤會,甚至是10個人收到有11種解讀,而且不會因為花更多時間就會寫得更好,主要還是要釐清Mail設計的思路。
上週受邀去擔任一整天履歷健檢+模擬面試的業師,其面對的都是經過挑選過的優質學員,所以在履歷撰寫上都有一定的水準在,但有碰到好幾位學員都有類似這樣的問題,也讓我不禁在最後回饋時再提醒學員。
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,你是否也有「知識焦慮症」,很多人都知道學習很重要,也透過很多書籍與課程進行學習,但學習的關鍵不是學了多少,而是能不能真正內化,變成自己的能力。
就像以前當學生時,老師講的當下都覺得我很會,但實戰時卻發現無法靈活應用;因為學習其實有「三個階段」,如果沒能順利突破,學再多也算是「表面知識」,難以發揮真正價值。
以去年整年來看,我有PO出200多篇文章,內容包含個人分享、工作經驗、學習心得等,而遇到最多次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要寫什麼,一開始光想梗就快想破頭,但後來有理出一些想法,雖然還是有卡關狀況,但不至於會造成中斷。
網路上看到這個測驗覺得很新奇,測驗結果可以用唱的,就想說也來試看看。
最後的測驗結果是一隻數字鳥,對於這個答案不感到意外,但除了歌詞寫得很用心有感以外,竟然還能夠唱給你聽,然後一聽還停不下來,旋律會一直在腦中盤繞,104竟然能夠做出這樣的心理測驗,真的是很讓人印象深刻,有興趣的夥伴也可以去試看看。
「欸,你怎麼最近又變胖了?該不會是過年時放縱餐吃太多吧,哈哈哈!」
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?明明對方說的時候臉帶笑容語氣輕鬆,但聽到的人卻一點都笑不出來,甚至開始懷疑:「這算是玩笑,還是找碴?」
在職場工作,當彼此開始出現爭執時,這時情緒難免會受到挑戰,當下我們可能會忍不住說出一些「真心話」,但這些話很容易造成別人誤解,或是在無意間留下壞印象,影響我們的職場發展。並在這裡提出來,分享一些自己聽過或遭遇過的情境。
我曾經遇過一種情況,為了一個問題苦思不解時,無意間卻發現這個問題其實早就有人解決了?更令人驚訝的是,對方解決的方式還非常簡單、清晰,讓我忍不住想問:「早知道有這個方法,我幹嘛花那麼多時間自己思考摸索?」
身為團隊管理者,大家都希望能夠直接帶領一個優秀團隊。但事實上這非常難遇到,大多數優秀的管理者,都是從改善團隊的氣氛、管理特別異常的成員、培養成員的能力、強化成員的優點開始,其中有些成員會對團隊造成不利影響。如何去找出這些成員並且加以管理改善,這就是每個主管及專案負責人的重要課題。
回想起20幾年前,網路是撥接,拿的是只能玩貪食蛇的黑白手機,出去玩還要有人拿紙本地圖找位置時,因為資訊取得難度高,那時候平庸的人,就算是非常非常的努力,與聰明的人之間的差距,還是很難被消弭的。
過完年後的開工第一天,經過9天的充電,感覺才算是新的開始,這幾天剛好與親戚聊到【機會vs努力】這個話題,像是準備好了才去做,擁有很多後才去付出,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去思考,透過打破原本的思維,才能夠真正脫胎換骨。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受,忙碌了一天好不容易回到家了,也沒有急事要處理,本應該就此啟動【在家模式】,開關卻切換不了,腦袋中還惦記著那些未做完的資料,然後時時察看通訊軟體的工作訊息進行回覆。才發現在自己的心中,那道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已經模糊。